中国平安,如何重构增长? | 公司观察
文 | 梁沐 编辑 | 王琳
2022-03-23 20:03:34
持续推进的寿险改革、稳步延伸的综合金融模式和医疗健康服务新增长点正在重塑中国平安的长期投资价值。
人口老龄化叠加疫情、监管等影响,我国寿险行业迎来“动荡之年”。据银保监会数据,2021年,全国人身险(含寿险、人身意外险以及健康险)实现原保费收入3.12万亿元,相比2020年下降6.3%。当年保险代理人数量锐减近30%。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动荡年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然用过去的逻辑做事”。在新旧动能转换、宏观环境调整的背景下,企业改革的决心、核心能力的提升与战略文化创新将是决定行业前瞻性立足的关键因素,进而决定一家公司的长期增长逻辑。
中国最大的保险集团——中国平安(601318.SH; 02318.HK)正在努力通过改革重构增长逻辑。
中国平安的改革始于2018年。一开始的改革聚焦 “渠道+产品”的多维度升级,至2021年则进一步升华为“综合金融+医疗健康” 的战略升级,落脚于深化寿险改革和医疗健康生态圈升级。
改革伴随着阵痛。最新披露的年报显示,2021年中国平安寿险新业务价值同比下降23.6%。寿险代理人数量进一步缩减至60万人。
不过,2021年平安依然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营运利润1479.6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寿险业务营运利润970.75亿元,同比增长3.6%。
微观层面的一些数据则显示平安的改革正在取得成效,如人均代理人绩效、客均合同数量、综合金融平台黏性等都在稳步上升或者提高。
此外,员工持股与管理层承诺增持有利于提振投资者信心。近年来,平安持续提升现金分红水平,并在2021年8月启动回购。2021年,平安向股东派发全年股息每股现金人民币2.38元,同比增长8.2%;新一轮股票回购方案截至2021年12月末,已回购约7777万股,共计39亿元。
知名投资人边航在今年3月接受《巴伦周刊》中文版采访时就表示,中国平安是他的基石股票之一,其认为,平安的价值在于全牌照金融服务商。
《巴伦周刊》中文版认为,拉长周期来看,持续推进的寿险改革、稳步延伸的综合金融模式和医疗健康服务新增长点正在重塑中国平安的长期投资价值。

1

寿险改革持续深化
中国平安的寿险业务改革从渠道开始。行业内,中国平安从2018年率先开启寿险改革,有意识地控制代理人规模,提升单个代理人绩效。数据显示,中国平安代理人规模进一步下降至2021年底的60万人。
这对业绩暂时带来了一些冲击。再加上消费放缓,以及疫情导致线下业务受限等因素,2021年中国平安新业务价值同比下降23.6%至378.98亿元。
边航在接受《巴伦周刊》中文版采访时谈道,中国平安的寿险改革是自内而外的,走在行业前端,具有前瞻性,但短期的负面压力也存在。
在感受到压力的同时,平安仍坚持深化寿险改革,贯彻"渠道+产品"双轮驱动战略,推动业务高质量发展。随着改革深化,寿险及健康险业务代理人“清虚”效果显现,结构逐渐优化。2021年代理人渠道全年人均新业务价值39031元,人均新业务价值提升超20%;人均首年保费同比增长超22%。
平安联席CEO陈心颖在年报发布会上介绍了“4渠道+3产品”改革进展。渠道端,平安在提升产能、打造高质量代理人队伍之外,还结合中国人口特色、城市分布特征和平安独有的综合金融优势,开辟了社区网格化、银行优才、下沉渠道三大创新渠道。
其中,社区网格化参考中国城市治理中“社区网格化”的管理方法,是平安较独特的创新渠道。即把城市分成50、100个网格,由专属的网格员对每一个区域精耕细作,追求续保和加保。据了解,平安有3000万孤儿保单客户,鉴于中国寿险客户的深度和密度普遍远未饱和,社区网格化渠道的业务空间巨大,极可能成为平安独具差异化和竞争优势的渠道。
银行优才渠道即是平安的新银保渠道,由于长期以来保费规模大而价值率低,对产品和客户的精耕细作空间仍巨大,有望成为平安独具优势的增长极。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友邦、保诚、安达等保险巨头通过与花旗、东亚、渣打等优秀银行深度合作,银保渠道发展为新业务价值重要贡献来源。
下沉渠道方面,随着国民财富收入增加、保险理念的普及,三四五线城市成为保险业拓面的蓝海。平安调研的数据显示,这部分下沉市场的潜在客户规模超6亿人,其中约85%未被保险渗透。依托综合金融业务优势,平安在三四五线城市已有110万规模的下沉渠道队伍,将依托这支队伍推广寿险,弥补业务空白地带。
创新渠道正在为平安新业务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2021年,社区网格化试点区域保单继续率提升20%以上,银行优才队伍的产能达到传统寿险代理人的2倍以上,三大创新渠道贡献的NBV占比从9%提升至15%。
在产品方面,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的产品改革与时俱进。对比来看,分红险、万能险规模压缩,健康险以及年金险规模持续攀升。长期健康险保费规模从2019年的1070亿元,稳步增长至2021年的1173亿元;年金的保费规模则从2019年的554亿元大幅增长到2021年的1128亿元,两年间实现翻倍,已经接近传统寿险的规模。

在发布会上,陈心颖还指出,围绕客户差异化的保险需求,平安依托医疗生态圈优势,持续加强多层次服务体系的构建,通过不断优化"保险+健康管理"、"保险+高端养老"和"保险+居家养老"的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有温度的保险服务。

2

改革背景下的综合金融平稳发展
寿险业务改革不断推进且呈现阵痛,平安集团旗下产险、银行、资产管理等业务条线仍现稳健增长,几项业务之间交叉互补,带动公司整体运营利润保持稳定增长,彰显其综合金融平台优势。
产险方面,中国平安正在多举措降低综合成本率,积极探索新能源车险新品种。
2021年,平安产险不断优化客群结构,加强风险筛选,整体综合成本率同比优化1.1个百分点至98.0%,承保利润同比增长145.7%至51.36亿元。
车险是平安产险的亮点之一,其理赔方面注重用户体验和优化服务的特点推动了口碑提升,也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形成良性循环。例如,平安产险在行业内首创车险理赔语音报案、IM互动报案;2021年,平安产险家用车理赔案件中,“一键理赔”功能使用率达92.2%。
2021年,受车险综合改革、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平安产险车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下降3.7%,但第四季度已逐步恢复较快增长,同比增长8.7%。
平安还在财报中强调,未来产险方面将积极探索新能源车险专属产品及服务,满 足客户多样化需求。
图片
银行方面,资产质量保持平稳,零售业务转型成绩显著。
2021 年,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693.83亿元,同比增长10.3%;净利润363.36亿元,同比增长25.6%。数据来看,2021年,平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进一步下降至1.02%,资产质量保持平稳。
零售业务转型成效显著。平安银行的全面零售转型始于2016年10月,2021年恰好为第一个五年收官之年。数据显示,2021年,零售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4%,零售业务净利润同比增长17.3%;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31826.34亿元,同比增长21.3%。截至2021年底,零售业务转型驱动平安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在过去五年扩张近2万亿,增幅约66%。

资管业务同步发展。截至2021年12月末,受托资产管理规模达4.0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7%;其中第三方资产管理规模达5,120.72亿元,较年初增长32.7%。

除此以外,中国平安的客户服务还涵盖了财富管理、银行理财,以及证券经纪等多领域。
多元化的综合服务提升了客户黏性,带来客户数量以及客均合同的增长。据财报披露,截至2021年底,中国平安服务个人客户数2.27亿人,其互联网用户数量6.47亿人,客均合同数2.81个,对比2019年的2.64个,上升6%。

3

医疗健康:价值增长新引擎
医疗健康被视为中国平安的核心战略之一。2021年,中国平安首次清晰提出了HMO(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健康维护组织)概念。
HMO的核心在于医疗和保险协同运作,通过健康风险管理、服务利用管理和医疗质量管理等方式共同参与医疗服务的平衡。在这个过程中,健康管理手段和服务的布局及延伸显然是一个关键,对于险企龙头而言,也是“保险+健康管理”模式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增长的新抓手。
《巴伦周刊》中文版去年10月的文章指出,这一模式一方面可以为用户提供方便的医疗费用报销模式,用户不需要专门搜集资料报销,系统会自动结合保险进行报销,另一方面也会降低医疗资源的浪费,减少过度医疗。
从美国最大健康保险公司联合健康集团(UnitedHealth Group, NYSE:UNH)来看,Optum健康管理板块的收入虽然不及UnitedHealthcare健康保险板块,但前者营业利润率显然更高。2021年全年,其健康管理产业链(Optum)收入为411亿美元,低于保险(UnitedHealthcare)板块收入的564亿美元,但前者的营业利润达到34亿美元,高于后者的21亿美元。2021年,健康管理业务的营业利润也达到8.3%,高于保险业务的3.8%。
中国平安拟通过差异化医疗服务,创新探索中国版“联合健康”新模式,即以“HMO+家庭医生+O2O”为核心的集团管理式医疗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打通供给、需求与支付闭环,提供最佳性价比、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反哺金融主业。
平安健康(股票简称“平安好医生”)是平安医疗健康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安健康以会员专属的家庭医生为入口,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健康”服务平台。截至2021年12月31日,平安健康累计注册用户量近4.23亿,累计付费用户数快速增长至超3800万,用户增长驱动其营业收入增长至73.34亿元。
中国平安医疗健康生态圈还在扩大。中国平安2021年收购北大方正集团,积极扩大其医疗健康资源,满足其为客户提供“有温暖的服务”需求。通过将北大医疗下属医院等优质资源,可以与平安的综合金融、医疗科技紧密结合,这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平安医疗健康产业战略布局。
为满足健康管理、慢病管理、疾病诊疗等场景下的12项核心健康管理服务,2021年,平安寿险推出“平安臻享RUN”健康服务计划。截至2021年12月末, 该计划已覆盖超2000万平安寿险的重疾险保单客户。
“保险+健康管理”的联动和协同的效果正在显现。截至2021年12月末,平安智慧医疗累计服务187个城市、超4.5万家医疗机构,惠及约132万名医生及1048万名慢病患者。
数据显示,在获客和客户留存方面,平安超 2.27亿个人客户中有近63%的客户同时使用了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的服务,其客均合同数达3.3个、客均AUM达4.0万元,分别为不使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服务的个人客户的1.6 倍、3.0倍。
依托集团医疗健康生态圈,平安的“保险+健康管理”、“保险+高端养老”、“保险+居家养老”等多元化的产品及服务,提升了客户服务体验。平安在健康医疗方面的长期投入和布局,也在展现出其投资战略眼光和财务价值收益,也将在未来长期的发展中成为新的布局支持和亮点。
例如,早在2020年3月,中国平安旗下平安人寿就投资了日本制药公司盐野义制药,成为其重要战略性股东。据媒体报道,今年2月25日,盐野义制药公司研发的治疗新冠病毒的口服药,已经向日本厚生劳动省正式递交了临床治疗认可申请。此前,平安战略入股盐野义的股价为5276日元,截至3月18日其收盘价为7472日元,大涨41.6%。

4

数字化技术提供底层支持
数字化决定保险业未来。无论是综合金融,还是医疗健康,两大核心战略都依赖数字化赋能。
“我时常坐在办公室都感到诚惶诚恐、提心吊胆,担心一不留神就落后于人,不知不觉就被数字化时代所淘汰。”2021年6月,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在集团33周年致管理层的公开信中如是表示。
马明哲还说,“数字化是21世纪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升生产力的基础工程,是人类跨越式提升认识水平和能力的革命性的进步。”
为了始终走在时代前列,2019年平安集团就提出,第四个10年战略中,全面数字化战略及经营是至关重要的工程之一。马明哲认为,未来,全面数字化必将成为平安可持续发展的“压舱石”与“领头雁”。
平安的科技和数字化这一工程在2021年持续推进深化,成绩已经有所体现。
依托超11万名科技人员,以及超4,500名科学家,2021年,中国平安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排名从全球第三位跃居至第一位,金融科技、数字医疗专利申请数排名也 位居全球第一位。2021年,公司科技专利申请数较年初增加7008项,累计达38420项,位居国际金融机构前列。
数字化手段推动公司销售、提升效率、控制风险。
寿险业务方面,“智能拜访助手”支持代理人队伍快捷举办线上大型产说会及创说会,促进销售,提升产能效率。
作业流程方面,AI技术赋能人工坐席,全面优化改造业务流程,提升作业效率、优化客户体验。2021年AI坐席服务量约20.7亿次,覆盖平安84%的客服总量;AI坐席驱动产品销售规模约2,758亿元,在整体坐席产品销售规模中占比29.3%。
风险控制方面,OCR、NLP以及机器学习等前沿科技赋能分析引擎,提高风险控制质量与效率。
科技与数字化赋能平安生态圈,客户黏性显著增强。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集团互联网用户量超6.47亿;全年新增个人客户3240万,其中35.8%来自集团互联网用户。同时,使用集团生态圈服务的个人客户的客均合同数达3.0个、客均AUM达3.3万元,分别为其他客户的2.3倍、4.1倍。
2021年,中国平安科技业务总收入达992.72亿元,比2020年的903.75亿元增长9.8%。
从寿险改革、到数字化战略,中国平安始终走在变革的前列。坚实的底层商业逻辑和不断升级的业务布局背后,是平安不断求新求变的文化革新,也是平安始终不变的坚定企业价值。此次财报中,我们又可以从马明哲的致辞中一窥平安的企业文化升级重塑:
在跨过艰难一年后,平安进一步明晰了公司的战略愿景 :以人民为中心、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成为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服务提供商。这一文化战略与中国平安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打造“有温度的金融、数字化赋能“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战略升级等息息相关。顺应社会责任的加强与高质量发展的践行,中国平安将持续创新变革、重构发展。
在保险行业承压、金融赛道求变的大背景下,效率提升、服务产品优化和产业升级的基本逻辑未变,因此,特定时期的“螺旋上升”式变革引发的股价波动或许能在当下给投资者带来较好的布局机会。
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姚波在财报发布会上直言:“目前的股价处于历史的低位,我们相信市场最终会认识到平安的价值。”
从资本市场的态度看,平安股价被低估基本达成共识,多家机构对其长期的增长潜力抱有较强信心。财报发布后3月18日,中国平安A股涨5.34%,16日至18日三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达12.38%。
招商证券对中国平安维持“强烈推荐-A”投资评级,其研报称,坚信公司基于其长期以来的综合金融和生态圈布局,叠加优秀的管理团队和前瞻的战略眼光,公司有能力在不久的将来收获寿险转型的初步成效。
海通证券研报认为,中国平安估值仍低,给予“优于大市”评级,合理价值区间57.26-61.07元。该机构看好公司寿险改革成果逐步释放、队伍质态持续改善,预计伴随宏观经济好转,保险消费需求回暖亦将有利于行业保费复苏。
文 | 梁沐
编辑 | 王琳
版权声明:
《巴伦周刊》(barronschina)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提供或赖以作为投资、会计、法律或税务建议。)

  •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9009821号-1
  • 法律声明: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 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商业媒体及纸媒请先联系:Juankang@barrons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