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运动科技第一股”的Keep,仍是健身产品零售商
文 | 《巴伦周刊》中文版撰稿人 和静 编辑 | 叶开
2022-03-01 09:41:15
从现有的业务结构和变现手段来看,与其说Keep是一家线上健身平台,不如称之为运动器械和装备的互联网零售商。

2月25日,线上健身平台Keep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公司营收从2019年的人民币6.63亿元增长67%至2020年的11.07亿元;2021年前九个月收入为人民币11.59亿元。2019年、2020年,公司年度亏损分别为人民币7.35亿元、22.44亿元,2021年1-9月亏损24.58亿元。

关于亏损的原因,Keep在招股书中称,是为了进一步获取、激活和留住用户,“战略性地增加了流量获取和品牌推广方面的支出”。截至2021年9月30日,Keep的销售及营销开支高达人民币8.1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超300%。

大手笔的营销支出的确换来了用户的增长,平均月活跃用户从2020年的2970万增至2021年的3440万。2021年Keep用户在平台的锻炼次数共计17亿次。以此计算,Keep是中国及全球最大的线上健身平台。

一位健身行业资深从业者对《巴伦周刊》中文版表示:“(Keep准备IPO的)消息最早传出来是2020年春天,但感觉那个时候捕风捉影的成分更多,主要还是因为疫情给Keep造了一波天然流量,在别的健身房被迫转做线上业务的时候,它已经领先了好多年了。”

在2020年4月、12月和去年年底,Keep又进行了三轮、共计超5亿美元的融资,尽管它在2021年7月取消了赴美IPO的计划,但大约从彼时起,“Keep要上市”似乎已成业界心照不宣的定论。

现在,最后冲刺开始了。冷静而言,由Keep上市折射出的一些认知问题尚待解决:

  1. 中国健身行业究竟是红海市场还是蓝海市场?

  2. 健身市场的互联网平台化究竟能有多强的变现能力?

  3. 在二级市场,Keep能否为中国健身公司找到强有力的估值逻辑模板?

1

市场前景:蓝海处处藏暗礁

招股书里引用灼识咨询的三个数据让乐观者看到机遇:

  • 3.03亿——2021年中国健身人群(即每周参与两次以上健身活动的人士)人数。中国是全球健身人群最多的国家,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4.157亿。

  • 21.5%——2021年中国健身人群渗透率(健身人群占中国总人口的百分比)。美国该比例为48.2%,欧洲为41.2%。

  • 3.2%——中国健身房会员渗透率。这一比例远低于美国的23.5%及欧洲的9.5%。

高人口基数、低渗透率,是典型的为资本市场所期待的蓝海定义。

但从真实生活的消费者视角观察,中国健身市场的蓝海中并非不存在暗礁。

第一,健身人群不等于“健身消费人群”。甚至在这块大蛋糕里,留给健身行业的空间并如理想中那么大。

一位在北京开设私教工作室的资深健身教练告诉《巴伦周刊》中文版,健身生意难做。即使资本的东风刮向了健身市场,但在中国的社会体育语境下,“健身人群”和“健身消费人群”的差别依然很大,因为一些运动需求,比如篮球和足球,是很难在健身房或居家的条件下实现的,而你无法忽视这部分“健身人群”的数量——以篮球为例,中国篮球协去年12月21日发布《中国篮球运动发展报告》显示,全国一般篮球人口约1.25亿人;6-65岁人口中,打篮球的人口比例为10.9%。

这能够部分解释上文中两大渗透率数据的差异,即它们可以被视为健身行业的潜力,但从另一角度说,低渗透率也可能是居民低支付意愿的结果。

第二,线下健身场景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而所谓的线上健身,未必会比传统健身房日子更好过。

新冠疫情的确是一个分水岭。一些线下健身房的会员和消费者回忆,在那个“被憋坏了”的冬天,他们所在的健身机构几乎第一时间入侵了抖音、快手、B站、微信群视频等所有能够想到的线上平台。

而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大家都已经知道了。争议的焦点变成了,线上健身是否真的能够成为健身行业的颠覆性力量,如外卖于餐饮行业、网购于零售行业一样?一位连锁健身俱乐部的会员说,在线下门店恢复运营后,他便没有进行过线上健身,原因是包括,场地环境限制、器械限制,以及“家的‘惰性气体属性’”,他说,“回到家我真的很难再想着运动,只想躺着看电视玩手机。关键是,没有健身房那种氛围,跑步机、史密斯架、划船机发出的声音,不是APP里甜美的女声可以取代的。”

第三,无论线下线上,对健身公司的评价最终还是需要回到变现能力上。Keep已经给出了一些答案,但这些答案中尚存隐忧。

首先是基础服务的同质化。最常见的例子是免费的跑步打卡记录功能;它可以精准记录跑者的路线、距离、步频步幅、用时、配速、爬升高度,但作为线上健身平台的必备基础功能,有着很强的可替代性。许多Keep能做的事,科技企业华为、小米可以做,运动服饰品牌露露乐檬、耐克也可以做。

进而更值得担忧的是,消费者可能仍未形成为线上运动买单的意识。灼识咨询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健身房会员及线下培训课程的均价为每月人民币409元,而Keep年卡会员的费用是218元,相当于每月不到20元。较低的定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线上健身可能并不是健身人群的必选项,在从替代品变成必需品的过程中,Keep还将面临如何提高运动内容付费的客单价挑战。

所以,Keep的变现逻辑,显然不会止于运动本身。

2

变现手段:装备缺少壁垒,内容生意难做

招股书显示,Keep的收入来源包括“自有品牌产品”、“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及“广告和其他服务”。截至2021年9月30日,三项收入的占比分别是55.1%、32.8%、12.1%。其中:

  • “自有品牌产品”的收入占Keep总营收的一半以上,在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前九个月分别高达59.7%、57.5%和55.1%。这部分产品包括自行车、手环、跑步机等智能健身设备和配套运动产品(健身装备、服饰及健康食品)。2021年,Keep平均月度DTC付费用户为32.8万人。

  • “会员订阅及线上内容”的收入占比从2019年的22.8%增长至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32.8%。2021年,Keep平均月度订阅会员为319.3万人。

这两项数据描绘了Keep的商业形象——虽然靠健身内容变现的趋势十分积极,但目前仍是一家卖运动设备和配套装备的互联网平台。这与其自述的商业模式闭环相符:穿着Keep的服饰、使用Keep的健身装备设备、完成Keep提供的健身课程内容。

可是,这个闭环暂时缺乏可赖以修筑护城河的根基。从其营收的绝对主力来看,Keep的竞争对手不只在狭义的同业之内。甚至可以说,“自有品牌产品”几乎不可能成为Keep的护城河。

前述健身行业资深从业者告诉《巴伦周刊》中文版,健身器械已经很难有创新的余地,而市面上所谓的“新产品”,大多基于已有的健身设备和装备进行小部分功能和结构的调整,谈不上百分百的创新,其中不少产品甚至有版权。对应Keep的智能单车、跑步机和其他健身装备产品,无非是在现存的运动装备上“换个颜色,贴上Keep logo”。

而对于手环、智能秤这类产品,“Apple Watch可以实现类似(手环的)功能,国产里小米、华为都有相关产品,就连记录饮食的薄荷健康APP都卖体脂秤,其实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这位资深从业者补充道。

如此便遑论运动服饰和健康食品产品了。

《巴伦周刊》中文版认为,自有品牌产品更多是对运动的支持与补充;Keep的变现核心,最终仍要回归内容。做健身内容的难度有多大?一家可供参考的公司是Peloton(PTON.O)。

《巴伦周刊》在今年1月的报道中指出,曾被喻为“健身界Netflix”的Peloton,如今更像是“健身界的戴尔”,它渴望成为一家依靠内容立足的公司,但大部分收入和对客户的吸引力却是运动硬件设施。与Netflix一样,Peloton内容创作的成本极高——换言之,推出一门优秀的健身课并非易事。在2022财年第二财季,Peloton营收11.3亿美元,同比仅增长6%;但净亏损由上年同期的6360万美元扩大至4.394亿美元。

Peloton官网显示,其线上课程种类繁多,包括了力量训练、搏击、跑步、单车、瑜伽、冥想等,但与Keep一样,硬件产品才是Peloton真正的营收主体。从季报来看,2021年上半年,该公司智联健身产品(Connected Fitness Products)营收12.97亿美元,占比66.9%;用户订阅(Subscription)收入6.417亿美元,占比33.1%。

如今,疫情带来的居家健身红利正在消散,为了削减成本,新上任的公司CEO宣布了2800人的裁员计划,可能被亚马逊收购的传闻也扰乱了投资者的信心。去年全年,Peloton的股价下跌了76%;年初至今(2月25日)下跌了21%。

另一项关键数据也许能为Keep提供指引:截至2021年12月31日,Peloton的会员数量为660万;在2021年第四季度,Peloton的用户流失率仅为0.79%。对于与之业务模式相似的Keep而言,这释放出的信息是,无论是做硬件还是做内容,变现能力的终点依然是用户的增长和留存。

2020年,Keep核心用户的平均第12个月留存率约为49.3%,但招股书并未披露去年的最新数据。公司采取了一些方式强化用户粘性;例如,签约帕梅拉为Keep智能手环全球运动大使,用名人IP吸引用户的加入;或是发布特殊的纪念奖牌、徽章,鼓励用户锻炼打卡赢得“荣誉”,用多巴胺和内啡肽的叠加效应形成成瘾消费;以及,打造用户圈子,形成运动社群。

Keep的课程内容主要分为录播课和直播课两种形式。截至2021年12月31日,Keep已有录播课超10000节、直播课13000节。2021年,Keep平均月活跃用户达3440万。

3

估值逻辑待解:买入Keep到底是买入什么?

Keep是健身行业中下游的代表,即提供健身服务和装备、产品需求。从招股书来看,Keep亦有向产业链上游发展的趋势,即提供健身器械和线上课程开发。

在最理想的情形下,Keep将会成为拥有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买入Keep,实则是买入对中国健身产业链的想象力。灼识咨询的报告预计,中国健身市场的市场规模预计将由2021年的人民币7866亿元增长至2026年的1479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3.5%。

其次,作为中国及全球最大的线上健身平台,Keep的流量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在消费类互联网平台,基本演化逻辑不外乎依靠用户增长、增强用户粘性、提高产品单价、提供增值服务等等。

倘若用成长期的互联网公司的估值逻辑来衡量Keep,用户增速与留存率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成为投资者重点关注的指标。

互联网平台的另一种重要变现形式是广告。Keep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9月,广告和其他服务的营收为人民币1.40亿元,占比为12.1%。

最后,从Keep目前的营收占比来看,也有观点将其视为运动消费品公司。如果以此类比,Keep的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从毛利率看,其稳定维持在40%以上的毛利率水平,与运动器材类企业大致相当,但低于头部运动服饰类公司。

《巴伦周刊》中文版认为,目前Keep在港股市场上属于稀缺标的,且其品牌知名度有望支持用户和市场参与者的增长。Keep之外,很难有能与之对标的线上健身平台。

招股书称,如果上市成功,募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研发以提高技术能力并推动产品创新、健身内容的开发及多元化、品牌宣传推广和一般运营需要。可见,运动设备、装备产品和健身课程内容业务,在很长时间里仍将是Keep最重要的基本面。

风险提示方面,国泰君安证券认为,投资者需要关注(1)供应链风险,因Keep用于生产产品的所有部件及原材料均采购自第三方供应商,且供应商来源有限;(2)行业竞争加剧;(3)用户流失风险;(4)疫情反复,因疫情虽然可以增加人们居家办公的意愿,从而使得平台线上流量增加,但亦会对供应链造成负面影响,且疫情可能导致人们收入下降、消费意愿不强。

文 | 《巴伦周刊》中文版撰稿人 和静

编辑 | 叶开

版权声明:
《巴伦周刊》(barronschina)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提供或赖以作为投资、会计、法律或税务建议。)

  •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9009821号-1
  • 法律声明: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 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商业媒体及纸媒请先联系:Juankang@barronschina.com.cn